中医养生的意义是什么

2021-02-04 10:05发布

中医养生的意义是什么,中医是怎么养生的?


付费偷看设置
发送
2条回答
小美 - 最懂女人G点的情趣私教
1楼 · 2021-02-04 11:25.采纳回答

《黄帝内经》里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即使在今天,中医"治未病"的思想可谓是先见之明。中医养生的优点,就在于非常注重人体的自我修复力。中医有言“三分治,七分养”,指的是:在病人康复过程中,医生和药物所起的作用较少,身体的恢复更多依赖于自我调节,也就是修复人体自我修复能力的过程。

尽量依靠自身修复来治愈疾病。现代医学已经发现,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最高明的治疗手段都是通过修复人体自愈系统的平衡,来提高人体的自我痊愈能力。因此,治疗的方法不应该是单纯中止疾病症状,而是协助人体完成它该完成的工作。

人先天禀赋继承与父母,后天健康来源于生活饮食等调养。

同样是婴儿从母亲肚子里面出来。有的孩子一直到成人都是身体健健康康,有的孩子先天禀赋不足,一直不是这个病就是那个病,让父母伤透脑筋。同样有很多先天健康不好的孩子,慢慢的在出生后,慢慢的调养变得健康了,而有一些出生下来健康的孩子反而因为后天的不注意,健康堪忧。

怎么做?“上医治未病”,是说:最高明的医生,往往在一个病还没有出现的时候就把它给治好了,这是中医的最高境界。如何去“治未病”?其实最好的办法就是养生。中医的精华,是求医不如求己,而求己,就是学会使用人体自有的经络穴位,激发人体的自愈潜能。(经络人人都有,只是很多人不清楚。)

如何正确的使用养生之穴?首先要知道经络穴位养生逻辑:保养先天、滋养后天、疏通气血。35岁以前的人养生,要保先天,可压脐(神阙穴)、擦涌泉和揉太溪穴;35岁以后的人养生,要养后天,可按摩足三里;而通气血的捏脊法,老少皆宜,可伴随人的一生。 


孙茂坤
2楼-- · 2021-03-17 10:19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健康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养生成了很多人的日常。

按按穴位,吃点养生食疗,做做艾灸,就是养生了?

养生可远不止这么简单!

中医养生有六字要诀:顺、静、修、调、补、固。

做到这几点可不容易,一起来看看吧。

“顺”:养生跟着季节走

一年有四时变化,有二十四节气更替,人的身体变化也与四季轮回息息相关,影响着人类气血的运行、机体的变化等。因此饮食起居、衣食住行必须与季节相适宜。

《黄帝内经》写道:“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

就得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也就是说,在春夏,不要贪凉,以免伤害体内阳气;也不能太过油腻,这时的气血全在外面,体内没有能量来消耗这些食物。在秋冬,需要保暖,帮助气血回收。

“静”:让心安静下来

人作为群居生物,都喜欢热热闹闹的生活,每天都安排得满满当当,就怕空气突然安静~

其实,这种嘈杂的生活对健康极为不利。

《黄帝内经》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养生还得身心双修,让人安静下来,控制好心境,减少很多不必要的消耗,特别是“气”的消耗,做到身体“节能”。培养好的生活习惯,逐步调节自己的脾气、习气,让自己脾气稳定。这样才能预防疾病、益寿延年。

大家不妨把生活节奏放慢,采取打太极、打坐、闭目养神的方式来静养身、慢养心。

“修”:修身行善烦恼少

生活中,我们总能看到,有些人整天乐呵呵的,有些却整天拉着个脸。

这其实就和心境有关,平时豁达大度、积德行善的人,往往就能减少很多不必要的烦恼,时刻保持心情愉悦。

心情不好,多运动,忘记烦恼。在清凉的晨风中运动,不仅锻炼身体、减轻压力,还能训练耐寒力,为寒冬做准备。

修身养性,宽以待人,淡泊名利,对别人好,自己收获的也将是健康、快乐和长寿。

“调”:多做深长呼吸

常说,“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无论是谁,难免会遇到一些不如意的情况,过度劳累、病邪袭击、仕途不顺等不良因素的影响,这时候就得学会“调”。

《黄帝内经》说,应该根据四季的变化,调养精神意志,调养七情六欲。其中还强调了呼吸的调节,即“调息”,练习呼吸吐纳。

大家平时可以多做深长、缓慢、均匀的呼吸。

练习“丹田息”,深吸一口气,尽量将气往下压,送到丹田的位置,使小腹用力向外扩张。屏住呼吸三秒左右,上下牙微微闭合,舌头抵住上齿,发s,发音的强弱尽量保持一致,目的是控制气息均匀呼出,直到气息用尽,小腹感到胀痛为止。

每天早晚各练习四次,同时,可以吞咽唾沫,配合调津,效果更好。

QQ截图20210317102003

“补”:有补有泻最健康

古人喜欢用食材滋补,调理气血、肝脏、阴阳。

一般有三个原则:一是辨证;二为食补;三则补、泻结合。

中医讲究药食同源,食物都有调理身体的作用。

从味道说,酸补肝,甜补脾,苦补心,辛补肺,咸补肾。从颜色论,红补心,白补肺,黄补脾,黑补肾,绿补肝。

“固”:固精、固气、固神

固精,就是要保护肾气,最重要的是节欲。

固气,首先要少说话,减少耗气;其次多晒太阳,补充阳气;再者多运动,促进身体气血流通;然后减少熬夜;最后多喝补血补气营养粥,通过饮食带来水谷之气。

固神,就要调养七情,控制好情绪,身体才会少受伤害。

国人健康在线:关注国人健康,每天与你分享健康资讯、保健常识、心理健康、中医养生、健康饮食、养生食疗、健康知识、生活常识、两性健康,远离亚健康,健康是一种心态!懂点健康养生,自己的身体自己做主!让养生成为一种习惯!下面是今天分享的内容。

清朝养生家徐文弻曾在其所写的《寿世传真》中提出养生“十忌”。

虽然时代早已不同,但其中一些内容依然符合中医理论,于今日还是存在借鉴意义。他从那个时代就指出:养生是从生活中的细节开始,一定要避免那些坏习惯。

下面就拿出其中八点给大家参考参考。

一、忌早起科头

早多风霜之气,科头则湿邪入脑,需忌之。

“科头”就是不戴帽子的意思。早晨阳气初生,此时身体的阳气就如同树苗,虽然生长势头旺盛,但是非常柔弱,很容易受到寒邪侵袭。

阳气的特性是往上走,因此头部是阳气汇集的地方,如果早上出门时不注重保暖头部,很容易让寒邪入侵,诱发疾病。

二、忌阴室贪凉

无阳光之室,阴寒气重,会伤人,故忌之。

人的身体要保持健康,必须阳气旺盛,而阳气很怕受到阴邪的侵犯。如果一个房间不能受到阳光的照射,就会阴气较重、气温较低,寒邪容易侵袭体表,甚至由表入里造成一系列疾病。

当然,现代人居住楼房,很难保证每间房屋都有阳光,这时就需要借助暖气或空调,保持房间温度。

三、忌湿地久坐

湿潮气多生疮毒,故忌之。

很多人对潮湿致病不太理解,认为身上皮肤又不透水,湿气怎么能进入体内造成疾病呢?

湿气当然不能直接进入身体,但是,外界之气和机体之气是互相贯通的,外界湿气属滞缓之气,感应到体内后,机体的生理性活动也会变得缓慢,从而生成湿邪。

因此,要避免在潮湿的环境中停留过久。

四、忌冷着汗衣

汗衣湿后必冷,着之则伤肺侵背,故忌之。

这个道理比较简单,在气温较低情况下,一出汗,衣服会很快变得湿冷,此时毛孔张开,对外邪的抵御能力下降,湿气就容易乘虚而入。

因此,出大汗以后要及时把汗擦干,并更换干燥衣物。

五、忌热着晒衣

久晒之衣,有热毒,未经退热既着在身,必受热毒,故忌之。

徐文弻认为久晒之衣有热毒,不宜立刻上身。这或许有一些夸张,衣服晒干后,就算有一定热度,也不至于对身体造成什么危害,但是,如果你已经患有热病,可能就要注意一下,不要穿刚晒过的衣服。

六、忌汗出扇风

出汗时毛窍俱开,扇凉则风邪侵入,故忌之。

吹风这个也要灵活看待。如果是三伏天,身体时刻都有汗,拿扇子扇风取凉是很正常的。

这里说的忌汗出扇风,是指气温不太高,因运动而出汗时,不要贪凉而扇风,或立刻喝冷饮。扇风虽然很惬意,但中医认为“风为诸邪之首”,出汗毛孔张开,带着寒邪或湿邪不知不觉地就袭入体内了。

七、忌夏月凉水抹席,冬月热火烘衣

热火受毒,冷水受湿,取快一时,久必病也,故忌之。

这两个习惯可能并没有那么大的危害,现在也很少有人烘烤衣服了,但是本条仍然有现实意义,也就是不能图一时的痛快而违反季节规律。

夏天不要贪凉,把空调温度调得过低,容易导致出汗不足,气机不能充分打开;冬天也不能贪热,把暖气开得过热,容易导致出汗太多、精气外泄。

八、忌久观场演剧

久视久听,则精与神俱伤,故忌之。

这一条放在如今依然人人受用,就是让我们要注意养神。

现在电视、网络娱乐节目非常多,很多人可以一天就看完一部电视剧,在观看节目的时候,我们的精神也会随之而动,不再注意体内的感受。

中医认为心是“君主之官”,如果君主整天“游荡在外”,就无法很好地体察民情——我们的身体,身体出现问题也无法及时感知。

因此,娱乐要适度,避免久视久听而伤神。

这些生活细节和习惯你都注意了吗?发给朋友和孩子们,大家一起健康养生!


一周热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