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的正确煎药方法

2022-04-05 16:55发布

中药一般怎么煎熬才是正确的方法呢?

友情提示: 此问题已得到解决,问题已经关闭,关闭后问题禁止继续编辑,回答。
该问题目前已经被作者或者管理员关闭, 无法添加新回复
6条回答
扫地僧
1楼-- · 2022-04-05 17:10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中医来调养身体,中药拿到手了,却不知道怎么正确的煎煮,下面就教大家中药煎药的详细步骤,保证您看完之后一定学会煎药。

u=892151951,2314724452&fm=253&fmt=auto&app=120&f=JPEG

第一步 选择煎药的容器

砂锅最好,搪瓷类次之,不锈钢盆也可,忌用铜、铁、铝等金属类器具,以免发生化学反应。

第二步 泡药

煎药之前,先用冷水将饮片浸泡半小时左右,轻质的中药、气温较高时浸泡时间宜短,重质中药、气温较低时浸泡时间宜长,目的是为了使中药湿润变软,利于有效成分煎出。水位宜超过药物1-2厘米。

第三步 煎煮

一般药物在煎煮时,先用武火煮开,然后改用文火煎煮20-25分钟。滋补类药物煎煮的时间要长一些,如地黄、党参、杜仲、黄芪等,可以煎30-35分钟。但解表、清热,或芳香类药物,如羌活、荆芥、防风、薄荷、佩兰等,煎煮10-15分钟即可,以防有效成分挥发。同时,煎药时不要频繁打开锅盖,以免有效成分过多蒸发损失。一般情况下煎煮两次,第二煎时间可略微缩减,煎好后将两次药液混合即可。


自成一体
2楼-- · 2022-04-05 16:33

特殊药物的煎法:

1、先煎

就是延长煎煮中药的时间,使药物中难溶的成分被最大可能的煎出。例如贝壳类、矿石类药物,因其质地坚硬,有效成分难以煎出,宜先煎20~30分钟。

2、后下

气味芳香、容易挥发的药物,如薄荷、砂仁等,要后下,一般在其他药物快煎好前5分钟入锅,以防有效成分挥发。

图片

3、包煎

有些药物煎煮后容易使药汁混浊,或对消化道、咽喉有刺激,要用布将药包好入煎,如赤石脂、车前子、旋覆花等。

4、另煎

某些贵重药物,为最大程度保存其有效成分,需要另煎,如人参、冬虫夏草等。

5、烊化

一些胶质类、黏性大的药物,如阿胶、鹿角胶、饴糖、蜂蜜等,不能与其它药入煎,应多带带加温溶化,或用热药汤将其化开,以免同煎时因粘锅而将药煮焦。

6、冲服

散剂、丹剂、小丸剂、自然药汁,或芳香、贵重药物,以冲服为宜,如牛黄、羚羊角粉、三七粉、沉香末、紫雪丹、六神丸等。


显学
3楼-- · 2022-04-05 16:38

中药煎煮有很多讲究,比如哪些药要先煎,哪些药要后下,煎煮多长时间,等等。现在很多人对煎煮中药的度把握不好,下面就由专业人士介绍一些中药煎煮的基本知识。

u=1215881572,3641212219&fm=253&fmt=auto&app=120&f=JPEG

煎煮中药的正确方法

1.煎煮前

清洗:煎煮前一般无须清洗。如果草药中有泥沙,可以用水迅速漂洗一下,忌浸洗,以免一些水溶性成分丢失。

浸泡:煎煮前用凉水浸泡药材约半小时,可以使水溶性成分析出在汤水中,同时也能增加汤药的浓度。

2.煎煮中

用水:以水浸过药材表面2-3cm为佳,或者用手轻轻摁住药材,水面刚好漫过手背。通常一些花草类的药物吸水量较大,在浸泡半小时后水位下降,可以另加凉水至标准水位,再开始煎煮。

火候:一般的中药应先用武火,煮沸后改为文火。但一些治疗外感的中药,可以在煮沸之后,继续用武火煎煮15分钟左右即可。

时间:一般中药,头煎应在20-25分钟,二煎15-20分钟;解表类中药,头煎10-15分钟,二煎10分钟;滋补类中药,头煎应在30-40分钟,二煎25-30分钟。

复煎:一服中药在煎煮两遍后,所含有效成分已大为降低,故以煎煮两遍为佳。但滋补类中药,可以煎煮3遍。而一些药量较大的处方,也可煎煮3遍。

3.煎煮后

立即滤取:药汤煎煮好,应趁热过滤倒出,不宜久置锅中。否则含胶体过多的药液,随温度下降产生胶凝,难以过滤,影响药效,同时也易造成酸败。

4.煎煮器

瓦罐砂锅最好:最佳煎煮器是传统的瓦罐、砂锅、搪瓷、不锈钢亦可,忌用铝锅、铁锅和铜锅,以防止金属器皿与药物发生反应,影响药物疗效甚至对人体产生危害。


迷之自信
4楼-- · 2022-04-05 16:39

注意“先煎,后下”

“先煎”的目的通常是为了增加某些药物的溶解度或降低药物的毒性;而“后下”,则是为了减少挥发油的损耗,避免有效成分被破坏。

通常矿石类,如贝壳类、角甲类药物,因质地坚硬,必须先煎以助煎出其有效成分。如生石膏、石决明、龟板、鳖甲等可先打碎煎30分钟,再加入其他药材一同煎煮;而一些有毒的药物,如乌头、附子、商陆等,必须先煎1-2小时,才能达到减毒或去毒之效。此外,某些植物药,如天竺黄、火麻仁、石斛等,也须先煎10-30分钟才能发挥效用。

后下的药物包括气味芬芳、含挥发油多的药物,如薄荷、藿香、豆蔻、砂仁以及一些不宜久煎的药物,如钩藤、杏仁等,应在汤剂煎好前5-10分钟入锅。


活动中
5楼-- · 2022-04-05 16:40

煎煮中药注意这两点

u=3940102197,3688424820&fm=253&fmt=auto&app=138&f=JPEG

1.煎煮中药并非越久越浓

日常生活中,大多数人都以为中药煎煮越浓效果越好,煎煮时间越长,有效成分越多,其实不然。煎中药是将中草药中的有效成分不断释放、溶解的过程,当中药与药液中的有效成分浓度平衡后,这一过程就停止了,再连续不断地煎,不仅不会使药物内的有效成分继续溶解,反而令药液中的有效成分不断蒸发而减少,甚至使有效成分在长时间的高温中遭到破坏,导致药效降低。

由此可见,中药并非煎得越久越好,不同的处方,煎开后的时间要求也不同,应遵医嘱。

2.煎煳的中药请丢弃

中药能治疗疾病的道理,就在于它含有生物碱、皂素、鞣质等有效成分。中药所以要煎熬,目的在于要把药物中有效成分煎熬出来,以利于治疗疾病。

煎药的方法是否适当,对其疗效有很大关系。煎熬时间短了,药物的有效成分煎熬不出来,影响治病效果;煎熬时间过长,会使有效成分(例如挥发性成分)遭到破坏或丢失,并且还会把药煎煳。中药一旦煎煳,其性质就会发生改变。例如,滋补性中药煎煳后,其性味会由甘甜变成苦涩,不可能再起到滋补作用;活血化瘀药物煎煳后,会变成具有止血作用的药物。大部分中药煎煳后,有效成分都会遭到破坏,甚至效果相反,该清热的不能清热,该滋补的不能滋补。因此,中药煎煳后应丢弃。


水灵
6楼-- · 2022-04-05 16:41

很多人都不知道该如何正确煎药,下面就教大家中药煎药的一些常识,一起来看看吧!

1.最好用砂锅、陶罐、搪瓷,不锈钢亦可。

中药汤剂的质量与选用的煎药器具有密切的关系。现在仍是以砂锅为好,因为砂锅的材质稳定不会与药物成分发生化学反应,其传热均匀缓和,这也是自古沿用至今的原因之一。此外,也可选用搪瓷锅,不锈钢锅和玻璃煎器。

但是不能使用铁锅,铜锅,主要是因为铁锅或铜锅的化学性质不稳定,易氧化,会影响汤剂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中药汤剂的临床疗效。

2.中药无需清洗!

如果实在觉得草药有些泥沙,可以用水迅速漂洗一下,切忌浸洗,以免成分丢失,细小种子类的药材会被冲走流失。

3.煎药前需要浸泡

药物在煎煮前一定要浸泡,这是因为来源于植物类的中药多是干燥品,通过加水浸泡可使药材变软,组织细胞膨胀后恢复其天然状态,煎药时易于有效成分浸出。

一般以花,叶,茎类为主的药物,浸泡时间为1-1.5小时。以根,种子,根茎,果实类为主的药物浸泡时间为2-3小时。

4.加水量

水应浸过药材面2-3cm为佳,轻轻摁住药材,水面刚好漫过手背,一些花草类的药物吸水量较大,在浸泡半小时后水位下降,另加凉水至标准水位,再开始煎煮。

5.时间、火候如何掌控?

在药液未沸前宜用急火(大火),沸后改用文火(小火)

①一般药物,头煎煮沸后,再煎20—30分钟,二煎煮沸后,再煎15-20分钟。

②质地较轻或含芳香性成分较多,如解表、芳香化湿、行气等类药物,煎煮时间应适当缩短,头煎煮沸后再煎10-15分钟,二煎煮沸后5-10分钟即可。

③补虚药、矿物药及根茎类等质地厚重坚实、不易挥发的药,则应延长煎煮时间。头煎煮沸后,再煎40-50分钟;二煎三煎,乃至四煎沸后,再煎30-40分钟即可。煎煮时间均以药液煮沸后计算。

6.各种不同类型煎药方法

先煎:一般先煎煮 30分钟后,再将其他药物倒入同煎。

①矿石、贝壳类药物,如生石膏、生牡蛎等,因质地坚硬,宜打碎先煎。

②某些有毒药物,如附子、乌头、黑丑等,为降低其毒性宜先煎。

后下:一般在中药汤剂煎好前5~10分钟入煎即可。

包煎:①.花粉类药物、细小种子果实类中药、药物细粉,如蒲黄、葶苈子、黛蛤散等均应包煎。

②.含淀粉较多的药物,如浮小麦、车前子等在煎煮过程中易焦化,也需包煎。

③.附绒毛药物,包煎可避免绒毛脱落,混入汤液中刺激咽喉,引起咳嗽等不适症状,常见药物如旋覆花、枇杷叶等。

烊化:一些胶类或糖类药物,如阿胶、龟板胶、鹿角胶、饴糖等。宜加适量开水溶化后,冲入汤液或加入汤液中烊化服用。

另煎:一些贵重中药,如人参、西洋参、鹿茸、冬虫夏草等。为避免浪费,可以多带带煎煮取汁液,兑入煎好的汤剂中服用。

冲服:一些难溶于水的药物,如牛黄、三七粉、羚羊角粉、朱砂、硇砂等。宜研极细粉后用汤剂冲服。鲜药,如鲜竹沥汁、鲜生地、鲜芦根等,按医嘱取汁冲服。

煎好的药液最好立即滤出,每剂约50-200ml,混合后分次服用。如药液太多,可将混合的药液大火浓缩后再服用。最好当天煎制,当天用完。如果是代煎的真空包装汤剂,根据代煎真空包装的提示,冰箱冷藏尽快服用完毕。


一周热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