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10 17:45发布
脾气虚是什么原因引起的,有什么征兆啊?
一般是指由于脾气虚损导致的一系列脾脏生理功能失常的病理现象及病证。主要分为脾气虚、脾阳虚、中气下陷、脾不统血等证型。发病原因 脾在五行中属土,在五脏阴阳中属阴中之至阴。脾主运化,统血,升清,输布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脾对各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都有着十分重要的辅助作用,一般有胃肠道疾病的人往往都会伴有脾虚。根据发生脾虚的原因不同,其主要表现也不尽相同,主要有以下四种。
脾气虚 一般是由于饮食不规律不节制,工作过于疲劳,伤心伤神,身体抵抗力下降所导致的。
脾阳虚 多是脾气虚进一步发展演化而来,大多也是因为饮食结构不合理,吃了过多生冷的食物或是服用寒性的药物,损伤脾阳,或是由于肾阳不足,命门火衰,火不生土而引起。
中气下陷 中气一般就是指的脾气。脾气上升,将水谷精微之气上输到肺,以荣养其他脏腑,如果脾虚中气下陷,就会出现严重腹泻、脱肛、子宫脱垂等一系列症状。 4
脾不统血 中气(脾气)过于虚弱,不能摄血,那么全身血运就会不好。
脾虚的临床表现 脾虚证是由于脾脏虚弱而导致的一系列病证,其表现复杂且多样,主要有呕吐、腹泻、多处水肿、口腔或鼻腔等处出血、提前闭经、四肢发冷、小儿多涎等。根据脾虚的分型不同,主要临床表现也不尽相同。
脾气虚 平常就容易腹胀,食欲不佳,进餐或饮食过后腹胀加重,气虚无力,慵懒散漫,一般比较消瘦,或是虚胖浮肿,舌苔淡白。
脾阳虚 大便溏稀,食欲不佳,但容易腹胀,有时候会伴有腹部疼痛,四肢皮温较低,面色较差或伴有浮肿,小便短少,女性白带增多多但是清晰色白,舌苔白滑。
中气下陷 在脾气虚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成,主要有气陷的临床表现,还有一日之内多次腹泻、肛门脱垂、子宫脱垂等一系列症状。 4.脾不统血 在脾气虚见症基础上,有慢性出血临床表现,如月经过多、崩漏、便血、牙龈出血、鼻腔出血、皮下出血等。除出血外,必兼见脾气虚弱的一些症状。
气虚临床表现:
气虚病证可涉及全身各个方面,如气虚则卫外无力,肌表不固,而易汗出;气虚则四肢肌肉失养,周身倦怠乏力;气虚则清阳不升、清窍失养而精神萎顿,头昏耳鸣;气虚则无力以帅血行,则脉象虚弱无力或微细;气虚则水液代谢失调,水液不化,输布障碍,可凝痰成饮,甚则水邪泛滥而成水肿;气虚还可导致脏腑功能减退,从而表现一系列脏腑虚弱征象。
1.肺气虚
肺主气,司呼吸,外合皮毛,通调水道。肺气虚,则其主宣降、司呼吸、调节水液代谢、抵御外邪的作用就会减弱,出现短气自汗、声音低怯、咳嗽气喘、胸闷,易于感冒,甚至水肿,小便不利等病症。
2.肾气虚
肾居腰府,藏精气,司二阴开合。精气充五脏而上荣于脑髓。肾气亏虚,失于荣养,见神疲乏力,眩晕健忘,腰膝酸软乏力,小便频数而清,白带清稀,舌质淡,脉弱。肾不纳气,则呼吸浅促,呼多吸少。
3.脾气虚
脾居中焦,主运化、司升清、统血行。脾气虚弱,不能运化水谷精微,气血生化乏源,症见饮食减少,食后胃脘不舒,倦怠乏力,形体消瘦,大便溏薄,面色萎黄,舌淡苔薄,脉弱。
4.心气虚
心主血脉,藏神明。心气亏虚,不能鼓动血脉,亦不能养神,故见心悸、气短、多汗,劳则加重,神疲体倦,舌淡,脉虚无力。
5.阳(气)虚
气虚可见面色晄白,头晕目眩,少气懒言,神疲乏力,甚则晕厥。阳虚除气虚症状外,兼有畏寒肢冷、自汗,脉沉缓或迟而无力,舌质胖淡舌苔白。
辨证施治:
证候;短气自汗、声音低怯、咳嗽气喘、胸闷,易于感冒,甚至水肿,小便不利等。
治则:补益肺气。
主方:四君子汤合玉屏风散。
方药:党参、茯苓、白术、甘草、黄芪、防风等。
(1)一般肾气虚证证候;神疲乏力,眩晕健忘,腰膝酸软乏力,小便频数而清,白带清稀,舌质淡,脉弱。
治则:补肾益气。
主方:肾气丸加减。
方药:补骨脂、枸杞子、菟丝子、附子、桂枝、黄精、茯苓、山萸肉、淮山、桑寄生、党参、白术。
(2)肾气不固证证候;除一般肾气虚证外,还有小便频数清长,或余沥不尽、夜尿多、遗尿;或男子遗精早泄,女子带下清稀量多;或月经淋漓不尽或胎动不安,滑胎者。
治则:补肾固涩。
方方:肾气丸加减,或用金锁固精丸、缩泉丸。
方药:补骨脂、枸杞子、菟丝子、附子、桂枝、黄精、茯苓、山萸肉、淮山、桑寄生、桑螵蛸、金樱子、益智仁等。
(3)肾不纳气证证候;在肾气不固基础上,见久病咳喘,呼多吸少,气短,动则喘甚者。
治则:补肾纳气。
主方:七味都气丸加参附龙牡等。
方药:五味子、熟地、丹皮、泽泻、茯苓、山萸肉、淮山、枸杞子、菟丝子、附子、人参、龙骨、牡蛎、蛤蚧、冬虫夏草、海龙、海马等
(1)一般脾气虚证证候:饮食减少,食后胃脘不舒,倦怠乏力,形体消瘦,大便溏薄,面色萎黄,舌淡苔薄,脉弱。
治则:健脾益气。
主方:六君子汤。
方药:党参、茯苓、白术、甘草、法半夏、陈皮。
(2)中气下陷证证候:脘腹重坠作胀,食入益甚,或便意频数,肛门重坠;或久痢不止,甚或脱肛;或子宫下垂;或小便混浊如米泔。伴见少气乏力,声低懒言,头晕目眩。舌淡苔白,脉弱。
治则:补中益气。
主方:补中益气汤。
方药:黄芪、人参、白术、甘草、升麻、柴胡、当归、枳壳、法半夏、陈皮。
(3)脾不统血证候:多见于慢性出血的病证,如月经过多、崩漏、便血、衄血、皮下出血等。除出血外,必兼见脾气虚弱的一些症状。
治则:补脾摄血。
主方:归脾汤。
方药:黄芪、当归、元肉、木香、远志、酸枣仁、生姜、大枣、党参、白术、甘草、阿胶等。
证候:心悸、气短、多汗,劳则加重,神疲体倦,舌淡,脉虚无力。
治则:补益心气。
主方:四君子汤,养心汤。
方药:党参、茯苓、白术、甘草、黄芪、远志、当归、柏子仁、酸枣仁等。
证候:面色晄白,头晕目眩,少气懒言,神疲乏力,甚则晕厥。阳虚除气虚症状外,兼有畏寒肢冷、自汗,脉沉缓或迟而无力,舌质胖淡舌苔白。
治则:补阳益气。
主方:参附汤。
方药:人参、附子、黄芪等。
脾气虚
脾气虚是指脾气不足,失其健运所表现的证候。多因饮食不节,劳累过度,久病耗伤脾气所致。
主要临床表现:纳少、脘腹胀满、食后尤甚,大便溏薄,神倦乏力,少气懒言,面色(白光)白或萎黄,或见浮肿或消瘦,舌淡苔白,脉缓弱。
病机分析
脾气虚弱,运化失职,水谷内停,故纳少,脘腹胀满;食后负担加重,故腹胀更甚;水湿不运,流注肠中,故大便溏薄;脾主肌肉四肢,脾虚日久肢体失养,故神倦乏力;中气不足故少气懒言;脾虚失运,水湿浸淫肌表,故面色(白光)白,浮肿;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气虚,日久可致营血亏虚,或气血两虚之证;肌肤失去血的濡养和温煦,可致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浮弱,是脾气虚弱之象。
相似证候的辨别:脾虚证的变化较多,不同病人表现差异很大。但作为气虚证,不难与心和肾相鉴别,后者各有独特的定位症状。比较相关的是胃、肠两腑。由于气虚多归于脾,胃肠气虚故多从脾治。因此,确定气虚,排除心脏、肾脏气虚,则大多为脾气虚。
辨证注意点:首先是气虚。其次脾所主的功能减弱。如运化水谷功能减退可见纳少、脘腹胀满,食后尤甚,或见腹泻(腹痛不甚,无秽臭),再发展下去可见消瘦,面色不华,或虚浮等气虚。再次,排除湿、痰之证,如苔腻舌胖,形丰等。
“脾气虚”一词出于《内经》 ,如《灵枢·天年》篇中有“七十岁,脾气虚,皮肤枯”的论述。其后历代医家对脾气虚证进行深入研究及发挥,指出脾主运化,是气血生化之源,为后天之本。若先天禀赋不足,或素体脾胃虚弱;或后天失于调养,或饮食不节,饥饱失常,或劳倦过度,忧思日久,损伤脾胃;或年老体衰,或大病,久病之后,元气未复,失于调养,均可使脾气亏虚,运化功能失常,导致气血生化乏源,形成脾气虚证。
脾气虚证的临床表现为:脘腹胀满,食后为甚,口不知味,甚至不思饮食,大便溏薄,精神不振,形体消瘦,肢体倦怠,少气懒言,面色萎黄或白,或肢体浮肿,舌淡苔白,脉缓软无力。这些表现体现了两个方面的病理变化:一为脾脏运化功能的减弱,脾失健运,精微不布,水湿内生,故纳少腹胀,便溏;脾虚失运,水湿泛滥,故肢体浮肿。二为气血生化不足,脾主四肢肌肉,脾气不足,肢体失养,故肢体倦怠;气血亏虚,中气不足,故精神不振,少气懒言,形体消瘦,面色萎黄。不同年龄,脾气虚证的临床表现有所不同:婴幼儿童脾气虚证,多表现为消化不良,呕吐,肚腹胀大,身体消瘦,面色萎黄;年老体弱或大病久病者见脾气虚证,多表现为身体沉重,四肢无力,倦怠嗜卧,或消瘦乏力,语声低微,面色萎黄。
脾气虚证的治疗以益气健脾为法。常用四君汤、六君汤、补中益气汤等。
肾气虚
肾气虚指肾脏功能减弱。肾之阴阳俱虚,肾气化生不足,症见滑精早泄,尿后滴沥不尽,小便次数多而清,腰膝酸软,听力减退,气短,四肢不温,脉细弱等,治以补肾为主。
宜服五子衍宗丸,男女皆可。
肾虚一般分为三种:肾气虚、肾阴虚和肾阳虚!肾气虚的表现症状为夜尿增多,小便不畅;肾阴虚的表现症状为腰酸耳鸣、口干,容易午后出现低热;肾阳虚的表现症状则为腰膝酸软、四肢畏寒等。实际上肾气虚与肾阳虚是程度不同而已,肾气虚若没有得到改善,可以发展为肾阳虚;反过来肾阳虚经有效的治疗,可以转化为肾气虚,继而渐渐痊愈。
肾阳虚补充肾气的一些药物,来调整。比如说我们临床上就说一些常用的方剂,右归丸,右归饮。
六味地黄丸虽然是一剂补肾的良药,但要特别提醒大家注意的是,六味地黄丸只适用于那些肾阴虚的患者,而不适合那些伴有怕冷、手脚冰凉、大便稀溏等症状的肾阳和肾气虚患者,而多数中老年人的肾虚属于肾阳虚和肾气虚,往往还伴有免疫力低下。所以,消费者补肾时一定要“对症下药”,应该选择那些能够治疗肾阳虚和肾气虚+调节免疫力的补肾产品。
肺气虚
肺气虚损不足,临床以咳嗽乏力、畏风自汗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多见于咳嗽、哮喘、自汗,以及西医的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气肿、肺心病等疾病。
《内经》论述了肺气虚的病因病机。隋代《诸病源候论》 阐述了汗出病候与肺气虚损,卫阳不固的关系。宋代杨仁斋(即杨士瀛)的《仁斋直指方论》认为肺气虚进一步发展即为肺阳虚证。明代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指出肺气虚的主要症状是虚喘。清代《医学心悟》指出肺气虚有因“脾虚不能生肺”而成者。
肺气虚可由劳伤、久咳、暑热及重病之后,或脾虚不能上升清气于肺,而致肺气亏少,功能活动减弱,形成肺气虚证。
肺气虚证的临床表现为咳喘气短,声音低怯,自汗畏风,易感外邪,气短乏力,面白神疲,舌淡苔白,脉弱等。由于肺主诸气而司呼吸与声音,有输布精微至全身,通调水道的作用。因而病理上,肺气不足,一则胸中宗气亏少,呼吸失司;二则卫气不足,卫外不固,易被外邪所袭;三是肺气虚少不能通调水道,布散精气而致水液失调,脏腑周身失养。
所以肺气虚的辨证要点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①咳嗽声低无力,喘息短气,声怯懒言,痰多清稀。
②面色不荣,畏寒自汗,疲乏无力,易患外感,或脾气虚导致大肠传送无力而致便秘,虽有便意而大便难下伴汗出气短。
③除上述肺经症状与全身表现外,多见舌质淡,苔薄白,脉虚或细弱。
肺气虚又可发展为肺阳虚,前述症状更加严重,且有背寒怕冷,反复感冒等阳虚表现。如肺气虚与脾虚或肾虚同时存在,可出现浮肿,小便不利。
肺气虚的治疗以补益肺气为主。肺虚咳喘可用补肺汤或人参胡桃汤;肺卫不足易感外邪可用玉屏风散;合并肺阳虚者可用保元汤。
肺气虚证:临床主要表现为肺的功能衰弱。
病发原因:多由久咳耗伤肺气,或乎素体弱,肺气不足,或因脾虚,水谷精微不能上荣于肺所致。多见于疾病的后期或慢性肺系疾患之中,属虚证。
(一)主症:咳喘无力,少气不足以息,自汗。
(二)临床表现:咳喘无力,少气不足以息,动则更甚,痰液清稀,面色淡白或胱白,神疲体倦,声音低怯。自汗、畏风,易于感冒,舌淡苔白,脉弱无力。
(三)证情分析:肺气亏损,宗气不足,呼吸功能减弱,故咳喘无力,少气不足以息。动则耗气,而喘息更甚;肺气不足,水液失于正常输布,聚而成为清稀痰液,气虚不能运血上荣,故面色淡白或咣白。气虚则神疲乏力,声音低怯,肺气虚,卫外失固,腠理不密,故畏风,自汗,易于感冒。舌淡、苔白、脉弱无力均为气虚之证。
(四)本证的发展与影响:肺气不足、卫外不固,复受外邪侵袭,则可致气虚外感之证。肺气虚弱,宗气不足,可成心肺气虚证。肺气根于肾,肺虚日久,影响及肾,则成肾不纳气之证。
(五)本证与相关证候的鉴别:
(1)本证与脾气虚证的鉴别:本证与脾气虚证同属气虚范畴,但本证病位在肺,除一般气虚证候外,还以有咳喘痰液清稀,气短,动则更甚之症状为其特征;而脾气虚证病在脾脏,以一般气虚见症伴有纳少,腹胀,食后尤甚,大便溏薄或浮肿等见症为特征。若同时既见有肺气不足之证,又见有脾虚失运之证,则为两者复合之肺脾两虚之证。
(2)本证与心气虚证的鉴别:两者亦属气虚证的范畴。但本证病在肺脏,故以咳喘气短,动则更甚,易于感冒,伴一般气虚证候为特征,而心气虚证病在心脏,故以心悸怔忡,胸闷不适,活动后诸症加重伴有一般气虚见证为特征。若临床既有肺气虚弱证,又有心气不足之证,则为两者复合之心肺气虚证。
(六)辨证要点:
1.必须见有肺脏功能衰减之表现,如咳嗽无力,短气;
2.必须具有一般气虚之证,
3.多见于肺脏疾患之后期及肺系慢性疾患之中。
对肺气虚患者,宜常食红枣糯米粥、瘦肉鸡汁、禽蛋、猪肺等以补肺气,同时注意培土以生津,可选食莲子、芡实、山药、黄豆、鲜河鱼等以健脾益胃;对痰湿不盛者,可试用石榴、涩柿、银杏等收敛肺气,但不可多用。
肺气虚是指肺气衰弱的状态,可以由疾病或亚健康状态引起。从临床医疗看,大多数肺气虚的人患有气喘、咳嗽、咯痰、自汗等肺部疾病,如老慢支、哮喘等;也有一部分人仅仅是肺功能减退,呈亚健康状态,出现畏寒畏热、易伤风感冒、尤畏寒冷等症状,都与肺气虚有关。
肺气虚的表现
肺气虚多见五种表现:
(1)多少气乏力,稍有劳作则气喘吁吁,呼吸气促;
(2)使人体抗病能力低下,容易感染外邪,易于感冒,多有畏寒、流清涕之证;
(3)遇寒冷易发作鼻窦炎;
(4)常见皮肤干燥、皱缩、瘙痒,秋冬气候干燥时尤其突出;(5)常可导致肾阳不足,使水液运行不利,出现尿频数,余沥不尽。
肺气虚的调治
(1)对本脏虚损、肺气不足。症见气短喘促,或咳嗽,声音低微,神疲乏力,血压偏低,面色淡白或自汗,舌淡苔白、脉虚无力者,当补益肺气,宜用保元汤加五味子:人参9克、黄芪15克、生姜3克、五味子6克、炙甘草3克,加水煎煮,取汁,一日分2~3次服;或用开水浸泡,代茶饮。也可用人参胡桃汤加五味子:人参9克、胡桃仁30克、生姜3克、五味子6克,加水煎煮取汁,一日分2—3次服。
(2)对易患风寒感冒,症见鼻塞、头昏头痛、恶风寒、疲倦乏力、舌苔薄白、脉浮无力者,宜用玉屏风散加紫苏:黄芪15克、白术15克、防风12克、生姜6克、紫苏10克。加水煎煮取汁,1日分3次服。未患感冒,当益肺气固表,宜用玉屏风散(前方去紫苏)煎汤口服,1日2次。或用玉屏风丸1次6克(或冲剂),1日2次。也可用北芪片1次4片,1日2次;或用人参北芪片,1次4片,1日2次。
(3)对虚寒性慢性鼻窦炎,症见头昏、恶寒、自汗等。当以补肺气为主,兼以通窍、解毒。宜用鼻通宁滴剂(含辛荑、苍耳子)滴鼻,1次1~2滴,1日2~3次。或用鼻通丸(含辛荑、不食草、白芷、薄荷、黄芩、甘草),1次1丸,1日2次。均加服北芪片。
(4)对肺气阴两虚兼肾阴不足,症见阴虚内热、舌红口干、干咳少痰、手足心发热、失眠盗汗、梦遗失精、大便干燥等症状。治疗宜用补阴煎加减:生地15克、麦冬10克、天冬10克、北沙参10克、地骨皮10克、女贞子15克、天花粉6克、甘草3克。本方有滋肾润肺、清虚热止干咳的作用。
(5)对肺气虚兼肾阳不足,症见形寒而畏冷、清涕不收、小便频数、余沥不禁者。可补气温肾,宜用保元汤:人参9克、黄芪15克、肉桂6克、生姜3克、炙甘草3克。加水煎煮取汁,口服1日2—3次。
心气虚
指由发汗、泻下太过,或劳心过度,心气耗损或年老脏气日衰、病后体虚所致。表现为心悸,气短(活动时加剧),自汗,胸闷不舒或痛,面色苍白,体倦乏力,舌质淡,舌体胖嫩,苔白,脉虚等。治宜益气养血为主。
治疗多用四君子汤加黄芪以益气,加酸枣仁、远志、柏子仁、五味子等以养心安神。
气虚,包括元气、宗气、卫气的虚损,以及气的推动、温煦、防御、固摄和气化功能的减退,从而导致机体的某些功能活动低下或衰退,抗病能力下降等衰弱的现象。多由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或劳伤过度而耗损(“劳则气耗”),或久病不复,或肺脾肾等脏腑功能减退,气的生化不足等所致。
气虚的病理反映可涉及全身各个方面,如气虚则卫外无力,肌表不固,而易汗出;气虚则四肢肌肉失养,周身倦怠乏力;气虚则清阳不升、清窍失养而精神萎顿,头昏耳鸣;气虚则无力以率血行,则脉象虚弱无力或微细;气虚则水液代谢失调,水液不化,输布障碍,可凝痰成饮,甚则水邪泛滥而成水肿;气虚还可导致脏腑功能减退,从而表现一系列脏腑虚弱征象。
心气虚主证
心悸、气短、自汗,胸闷不适,神疲体倦,面色淡白,脉细无力或结代。
辨证
心气不足,鼓动无力,故见心悸气短,脉细无力或结代,神疲体倦,心气不足,卫阳不固则自汗出。心气不足,气血不得上荣,故面色淡白。心气虚,中气不足,胸中气机不畅,故胸闷不适。
治法 补心气,安心神。补心 益气 安神
方药 养心汤加减。
黄芪、党参、白术、茯苓、酸枣仁、柏子仁、甘草等。心悸、气短、自汗,胸闷不适,神疲体倦,面色淡白,脉细无力或结代。
最多设置5个标签!
付费偷看金额在0.1-10元之间
一般是指由于脾气虚损导致的一系列脾脏生理功能失常的病理现象及病证。主要分为脾气虚、脾阳虚、中气下陷、脾不统血等证型。发病原因 脾在五行中属土,在五脏阴阳中属阴中之至阴。脾主运化,统血,升清,输布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脾对各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都有着十分重要的辅助作用,一般有胃肠道疾病的人往往都会伴有脾虚。根据发生脾虚的原因不同,其主要表现也不尽相同,主要有以下四种。
脾气虚 一般是由于饮食不规律不节制,工作过于疲劳,伤心伤神,身体抵抗力下降所导致的。
脾阳虚 多是脾气虚进一步发展演化而来,大多也是因为饮食结构不合理,吃了过多生冷的食物或是服用寒性的药物,损伤脾阳,或是由于肾阳不足,命门火衰,火不生土而引起。
中气下陷 中气一般就是指的脾气。脾气上升,将水谷精微之气上输到肺,以荣养其他脏腑,如果脾虚中气下陷,就会出现严重腹泻、脱肛、子宫脱垂等一系列症状。 4
脾不统血 中气(脾气)过于虚弱,不能摄血,那么全身血运就会不好。
脾虚的临床表现 脾虚证是由于脾脏虚弱而导致的一系列病证,其表现复杂且多样,主要有呕吐、腹泻、多处水肿、口腔或鼻腔等处出血、提前闭经、四肢发冷、小儿多涎等。根据脾虚的分型不同,主要临床表现也不尽相同。
脾气虚 平常就容易腹胀,食欲不佳,进餐或饮食过后腹胀加重,气虚无力,慵懒散漫,一般比较消瘦,或是虚胖浮肿,舌苔淡白。
脾阳虚 大便溏稀,食欲不佳,但容易腹胀,有时候会伴有腹部疼痛,四肢皮温较低,面色较差或伴有浮肿,小便短少,女性白带增多多但是清晰色白,舌苔白滑。
中气下陷 在脾气虚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成,主要有气陷的临床表现,还有一日之内多次腹泻、肛门脱垂、子宫脱垂等一系列症状。 4.脾不统血 在脾气虚见症基础上,有慢性出血临床表现,如月经过多、崩漏、便血、牙龈出血、鼻腔出血、皮下出血等。除出血外,必兼见脾气虚弱的一些症状。
气虚临床表现:
气虚病证可涉及全身各个方面,如气虚则卫外无力,肌表不固,而易汗出;气虚则四肢肌肉失养,周身倦怠乏力;气虚则清阳不升、清窍失养而精神萎顿,头昏耳鸣;气虚则无力以帅血行,则脉象虚弱无力或微细;气虚则水液代谢失调,水液不化,输布障碍,可凝痰成饮,甚则水邪泛滥而成水肿;气虚还可导致脏腑功能减退,从而表现一系列脏腑虚弱征象。
1.肺气虚
肺主气,司呼吸,外合皮毛,通调水道。肺气虚,则其主宣降、司呼吸、调节水液代谢、抵御外邪的作用就会减弱,出现短气自汗、声音低怯、咳嗽气喘、胸闷,易于感冒,甚至水肿,小便不利等病症。
2.肾气虚
肾居腰府,藏精气,司二阴开合。精气充五脏而上荣于脑髓。肾气亏虚,失于荣养,见神疲乏力,眩晕健忘,腰膝酸软乏力,小便频数而清,白带清稀,舌质淡,脉弱。肾不纳气,则呼吸浅促,呼多吸少。
3.脾气虚
脾居中焦,主运化、司升清、统血行。脾气虚弱,不能运化水谷精微,气血生化乏源,症见饮食减少,食后胃脘不舒,倦怠乏力,形体消瘦,大便溏薄,面色萎黄,舌淡苔薄,脉弱。
4.心气虚
心主血脉,藏神明。心气亏虚,不能鼓动血脉,亦不能养神,故见心悸、气短、多汗,劳则加重,神疲体倦,舌淡,脉虚无力。
5.阳(气)虚
气虚可见面色晄白,头晕目眩,少气懒言,神疲乏力,甚则晕厥。阳虚除气虚症状外,兼有畏寒肢冷、自汗,脉沉缓或迟而无力,舌质胖淡舌苔白。
辨证施治:
1.肺气虚
证候;短气自汗、声音低怯、咳嗽气喘、胸闷,易于感冒,甚至水肿,小便不利等。
治则:补益肺气。
主方:四君子汤合玉屏风散。
方药:党参、茯苓、白术、甘草、黄芪、防风等。
2.肾气虚
(1)一般肾气虚证证候;神疲乏力,眩晕健忘,腰膝酸软乏力,小便频数而清,白带清稀,舌质淡,脉弱。
治则:补肾益气。
主方:肾气丸加减。
方药:补骨脂、枸杞子、菟丝子、附子、桂枝、黄精、茯苓、山萸肉、淮山、桑寄生、党参、白术。
(2)肾气不固证证候;除一般肾气虚证外,还有小便频数清长,或余沥不尽、夜尿多、遗尿;或男子遗精早泄,女子带下清稀量多;或月经淋漓不尽或胎动不安,滑胎者。
治则:补肾固涩。
方方:肾气丸加减,或用金锁固精丸、缩泉丸。
方药:补骨脂、枸杞子、菟丝子、附子、桂枝、黄精、茯苓、山萸肉、淮山、桑寄生、桑螵蛸、金樱子、益智仁等。
(3)肾不纳气证证候;在肾气不固基础上,见久病咳喘,呼多吸少,气短,动则喘甚者。
治则:补肾纳气。
主方:七味都气丸加参附龙牡等。
方药:五味子、熟地、丹皮、泽泻、茯苓、山萸肉、淮山、枸杞子、菟丝子、附子、人参、龙骨、牡蛎、蛤蚧、冬虫夏草、海龙、海马等
3.脾气虚
(1)一般脾气虚证证候:饮食减少,食后胃脘不舒,倦怠乏力,形体消瘦,大便溏薄,面色萎黄,舌淡苔薄,脉弱。
治则:健脾益气。
主方:六君子汤。
方药:党参、茯苓、白术、甘草、法半夏、陈皮。
(2)中气下陷证证候:脘腹重坠作胀,食入益甚,或便意频数,肛门重坠;或久痢不止,甚或脱肛;或子宫下垂;或小便混浊如米泔。伴见少气乏力,声低懒言,头晕目眩。舌淡苔白,脉弱。
治则:补中益气。
主方:补中益气汤。
方药:黄芪、人参、白术、甘草、升麻、柴胡、当归、枳壳、法半夏、陈皮。
(3)脾不统血证候:多见于慢性出血的病证,如月经过多、崩漏、便血、衄血、皮下出血等。除出血外,必兼见脾气虚弱的一些症状。
治则:补脾摄血。
主方:归脾汤。
方药:黄芪、当归、元肉、木香、远志、酸枣仁、生姜、大枣、党参、白术、甘草、阿胶等。
4.心气虚
证候:心悸、气短、多汗,劳则加重,神疲体倦,舌淡,脉虚无力。
治则:补益心气。
主方:四君子汤,养心汤。
方药:党参、茯苓、白术、甘草、黄芪、远志、当归、柏子仁、酸枣仁等。
5.阳(气)虚
证候:面色晄白,头晕目眩,少气懒言,神疲乏力,甚则晕厥。阳虚除气虚症状外,兼有畏寒肢冷、自汗,脉沉缓或迟而无力,舌质胖淡舌苔白。
治则:补阳益气。
主方:参附汤。
方药:人参、附子、黄芪等。
脾气虚
脾气虚是指脾气不足,失其健运所表现的证候。多因饮食不节,劳累过度,久病耗伤脾气所致。
主要临床表现:纳少、脘腹胀满、食后尤甚,大便溏薄,神倦乏力,少气懒言,面色(白光)白或萎黄,或见浮肿或消瘦,舌淡苔白,脉缓弱。
病机分析
脾气虚弱,运化失职,水谷内停,故纳少,脘腹胀满;食后负担加重,故腹胀更甚;水湿不运,流注肠中,故大便溏薄;脾主肌肉四肢,脾虚日久肢体失养,故神倦乏力;中气不足故少气懒言;脾虚失运,水湿浸淫肌表,故面色(白光)白,浮肿;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气虚,日久可致营血亏虚,或气血两虚之证;肌肤失去血的濡养和温煦,可致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浮弱,是脾气虚弱之象。
相似证候的辨别:脾虚证的变化较多,不同病人表现差异很大。但作为气虚证,不难与心和肾相鉴别,后者各有独特的定位症状。比较相关的是胃、肠两腑。由于气虚多归于脾,胃肠气虚故多从脾治。因此,确定气虚,排除心脏、肾脏气虚,则大多为脾气虚。
辨证注意点:首先是气虚。其次脾所主的功能减弱。如运化水谷功能减退可见纳少、脘腹胀满,食后尤甚,或见腹泻(腹痛不甚,无秽臭),再发展下去可见消瘦,面色不华,或虚浮等气虚。再次,排除湿、痰之证,如苔腻舌胖,形丰等。
“脾气虚”一词出于《内经》 ,如《灵枢·天年》篇中有“七十岁,脾气虚,皮肤枯”的论述。其后历代医家对脾气虚证进行深入研究及发挥,指出脾主运化,是气血生化之源,为后天之本。若先天禀赋不足,或素体脾胃虚弱;或后天失于调养,或饮食不节,饥饱失常,或劳倦过度,忧思日久,损伤脾胃;或年老体衰,或大病,久病之后,元气未复,失于调养,均可使脾气亏虚,运化功能失常,导致气血生化乏源,形成脾气虚证。
脾气虚证的临床表现为:脘腹胀满,食后为甚,口不知味,甚至不思饮食,大便溏薄,精神不振,形体消瘦,肢体倦怠,少气懒言,面色萎黄或白,或肢体浮肿,舌淡苔白,脉缓软无力。这些表现体现了两个方面的病理变化:一为脾脏运化功能的减弱,脾失健运,精微不布,水湿内生,故纳少腹胀,便溏;脾虚失运,水湿泛滥,故肢体浮肿。二为气血生化不足,脾主四肢肌肉,脾气不足,肢体失养,故肢体倦怠;气血亏虚,中气不足,故精神不振,少气懒言,形体消瘦,面色萎黄。不同年龄,脾气虚证的临床表现有所不同:婴幼儿童脾气虚证,多表现为消化不良,呕吐,肚腹胀大,身体消瘦,面色萎黄;年老体弱或大病久病者见脾气虚证,多表现为身体沉重,四肢无力,倦怠嗜卧,或消瘦乏力,语声低微,面色萎黄。
脾气虚证的治疗以益气健脾为法。常用四君汤、六君汤、补中益气汤等。
肾气虚
肾气虚指肾脏功能减弱。肾之阴阳俱虚,肾气化生不足,症见滑精早泄,尿后滴沥不尽,小便次数多而清,腰膝酸软,听力减退,气短,四肢不温,脉细弱等,治以补肾为主。
宜服五子衍宗丸,男女皆可。
肾虚一般分为三种:肾气虚、肾阴虚和肾阳虚!肾气虚的表现症状为夜尿增多,小便不畅;肾阴虚的表现症状为腰酸耳鸣、口干,容易午后出现低热;肾阳虚的表现症状则为腰膝酸软、四肢畏寒等。实际上肾气虚与肾阳虚是程度不同而已,肾气虚若没有得到改善,可以发展为肾阳虚;反过来肾阳虚经有效的治疗,可以转化为肾气虚,继而渐渐痊愈。
肾阳虚补充肾气的一些药物,来调整。比如说我们临床上就说一些常用的方剂,右归丸,右归饮。
六味地黄丸虽然是一剂补肾的良药,但要特别提醒大家注意的是,六味地黄丸只适用于那些肾阴虚的患者,而不适合那些伴有怕冷、手脚冰凉、大便稀溏等症状的肾阳和肾气虚患者,而多数中老年人的肾虚属于肾阳虚和肾气虚,往往还伴有免疫力低下。所以,消费者补肾时一定要“对症下药”,应该选择那些能够治疗肾阳虚和肾气虚+调节免疫力的补肾产品。
肺气虚
肺气虚损不足,临床以咳嗽乏力、畏风自汗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多见于咳嗽、哮喘、自汗,以及西医的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气肿、肺心病等疾病。
《内经》论述了肺气虚的病因病机。隋代《诸病源候论》 阐述了汗出病候与肺气虚损,卫阳不固的关系。宋代杨仁斋(即杨士瀛)的《仁斋直指方论》认为肺气虚进一步发展即为肺阳虚证。明代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指出肺气虚的主要症状是虚喘。清代《医学心悟》指出肺气虚有因“脾虚不能生肺”而成者。
肺气虚可由劳伤、久咳、暑热及重病之后,或脾虚不能上升清气于肺,而致肺气亏少,功能活动减弱,形成肺气虚证。
肺气虚证的临床表现为咳喘气短,声音低怯,自汗畏风,易感外邪,气短乏力,面白神疲,舌淡苔白,脉弱等。由于肺主诸气而司呼吸与声音,有输布精微至全身,通调水道的作用。因而病理上,肺气不足,一则胸中宗气亏少,呼吸失司;二则卫气不足,卫外不固,易被外邪所袭;三是肺气虚少不能通调水道,布散精气而致水液失调,脏腑周身失养。
所以肺气虚的辨证要点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①咳嗽声低无力,喘息短气,声怯懒言,痰多清稀。
②面色不荣,畏寒自汗,疲乏无力,易患外感,或脾气虚导致大肠传送无力而致便秘,虽有便意而大便难下伴汗出气短。
③除上述肺经症状与全身表现外,多见舌质淡,苔薄白,脉虚或细弱。
肺气虚又可发展为肺阳虚,前述症状更加严重,且有背寒怕冷,反复感冒等阳虚表现。如肺气虚与脾虚或肾虚同时存在,可出现浮肿,小便不利。
肺气虚的治疗以补益肺气为主。肺虚咳喘可用补肺汤或人参胡桃汤;肺卫不足易感外邪可用玉屏风散;合并肺阳虚者可用保元汤。
肺气虚证:临床主要表现为肺的功能衰弱。
病发原因:多由久咳耗伤肺气,或乎素体弱,肺气不足,或因脾虚,水谷精微不能上荣于肺所致。多见于疾病的后期或慢性肺系疾患之中,属虚证。
(一)主症:咳喘无力,少气不足以息,自汗。
(二)临床表现:咳喘无力,少气不足以息,动则更甚,痰液清稀,面色淡白或胱白,神疲体倦,声音低怯。自汗、畏风,易于感冒,舌淡苔白,脉弱无力。
(三)证情分析:肺气亏损,宗气不足,呼吸功能减弱,故咳喘无力,少气不足以息。动则耗气,而喘息更甚;肺气不足,水液失于正常输布,聚而成为清稀痰液,气虚不能运血上荣,故面色淡白或咣白。气虚则神疲乏力,声音低怯,肺气虚,卫外失固,腠理不密,故畏风,自汗,易于感冒。舌淡、苔白、脉弱无力均为气虚之证。
(四)本证的发展与影响:肺气不足、卫外不固,复受外邪侵袭,则可致气虚外感之证。肺气虚弱,宗气不足,可成心肺气虚证。肺气根于肾,肺虚日久,影响及肾,则成肾不纳气之证。
(五)本证与相关证候的鉴别:
(1)本证与脾气虚证的鉴别:本证与脾气虚证同属气虚范畴,但本证病位在肺,除一般气虚证候外,还以有咳喘痰液清稀,气短,动则更甚之症状为其特征;而脾气虚证病在脾脏,以一般气虚见症伴有纳少,腹胀,食后尤甚,大便溏薄或浮肿等见症为特征。若同时既见有肺气不足之证,又见有脾虚失运之证,则为两者复合之肺脾两虚之证。
(2)本证与心气虚证的鉴别:两者亦属气虚证的范畴。但本证病在肺脏,故以咳喘气短,动则更甚,易于感冒,伴一般气虚证候为特征,而心气虚证病在心脏,故以心悸怔忡,胸闷不适,活动后诸症加重伴有一般气虚见证为特征。若临床既有肺气虚弱证,又有心气不足之证,则为两者复合之心肺气虚证。
(六)辨证要点:
1.必须见有肺脏功能衰减之表现,如咳嗽无力,短气;
2.必须具有一般气虚之证,
3.多见于肺脏疾患之后期及肺系慢性疾患之中。
对肺气虚患者,宜常食红枣糯米粥、瘦肉鸡汁、禽蛋、猪肺等以补肺气,同时注意培土以生津,可选食莲子、芡实、山药、黄豆、鲜河鱼等以健脾益胃;对痰湿不盛者,可试用石榴、涩柿、银杏等收敛肺气,但不可多用。
肺气虚是指肺气衰弱的状态,可以由疾病或亚健康状态引起。从临床医疗看,大多数肺气虚的人患有气喘、咳嗽、咯痰、自汗等肺部疾病,如老慢支、哮喘等;也有一部分人仅仅是肺功能减退,呈亚健康状态,出现畏寒畏热、易伤风感冒、尤畏寒冷等症状,都与肺气虚有关。
肺气虚的表现
肺气虚多见五种表现:
(1)多少气乏力,稍有劳作则气喘吁吁,呼吸气促;
(2)使人体抗病能力低下,容易感染外邪,易于感冒,多有畏寒、流清涕之证;
(3)遇寒冷易发作鼻窦炎;
(4)常见皮肤干燥、皱缩、瘙痒,秋冬气候干燥时尤其突出;(5)常可导致肾阳不足,使水液运行不利,出现尿频数,余沥不尽。
肺气虚的调治
(1)对本脏虚损、肺气不足。症见气短喘促,或咳嗽,声音低微,神疲乏力,血压偏低,面色淡白或自汗,舌淡苔白、脉虚无力者,当补益肺气,宜用保元汤加五味子:人参9克、黄芪15克、生姜3克、五味子6克、炙甘草3克,加水煎煮,取汁,一日分2~3次服;或用开水浸泡,代茶饮。也可用人参胡桃汤加五味子:人参9克、胡桃仁30克、生姜3克、五味子6克,加水煎煮取汁,一日分2—3次服。
(2)对易患风寒感冒,症见鼻塞、头昏头痛、恶风寒、疲倦乏力、舌苔薄白、脉浮无力者,宜用玉屏风散加紫苏:黄芪15克、白术15克、防风12克、生姜6克、紫苏10克。加水煎煮取汁,1日分3次服。未患感冒,当益肺气固表,宜用玉屏风散(前方去紫苏)煎汤口服,1日2次。或用玉屏风丸1次6克(或冲剂),1日2次。也可用北芪片1次4片,1日2次;或用人参北芪片,1次4片,1日2次。
(3)对虚寒性慢性鼻窦炎,症见头昏、恶寒、自汗等。当以补肺气为主,兼以通窍、解毒。宜用鼻通宁滴剂(含辛荑、苍耳子)滴鼻,1次1~2滴,1日2~3次。或用鼻通丸(含辛荑、不食草、白芷、薄荷、黄芩、甘草),1次1丸,1日2次。均加服北芪片。
(4)对肺气阴两虚兼肾阴不足,症见阴虚内热、舌红口干、干咳少痰、手足心发热、失眠盗汗、梦遗失精、大便干燥等症状。治疗宜用补阴煎加减:生地15克、麦冬10克、天冬10克、北沙参10克、地骨皮10克、女贞子15克、天花粉6克、甘草3克。本方有滋肾润肺、清虚热止干咳的作用。
(5)对肺气虚兼肾阳不足,症见形寒而畏冷、清涕不收、小便频数、余沥不禁者。可补气温肾,宜用保元汤:人参9克、黄芪15克、肉桂6克、生姜3克、炙甘草3克。加水煎煮取汁,口服1日2—3次。
心气虚
指由发汗、泻下太过,或劳心过度,心气耗损或年老脏气日衰、病后体虚所致。表现为心悸,气短(活动时加剧),自汗,胸闷不舒或痛,面色苍白,体倦乏力,舌质淡,舌体胖嫩,苔白,脉虚等。治宜益气养血为主。
治疗多用四君子汤加黄芪以益气,加酸枣仁、远志、柏子仁、五味子等以养心安神。
气虚,包括元气、宗气、卫气的虚损,以及气的推动、温煦、防御、固摄和气化功能的减退,从而导致机体的某些功能活动低下或衰退,抗病能力下降等衰弱的现象。多由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或劳伤过度而耗损(“劳则气耗”),或久病不复,或肺脾肾等脏腑功能减退,气的生化不足等所致。
气虚的病理反映可涉及全身各个方面,如气虚则卫外无力,肌表不固,而易汗出;气虚则四肢肌肉失养,周身倦怠乏力;气虚则清阳不升、清窍失养而精神萎顿,头昏耳鸣;气虚则无力以率血行,则脉象虚弱无力或微细;气虚则水液代谢失调,水液不化,输布障碍,可凝痰成饮,甚则水邪泛滥而成水肿;气虚还可导致脏腑功能减退,从而表现一系列脏腑虚弱征象。
心气虚主证
心悸、气短、自汗,胸闷不适,神疲体倦,面色淡白,脉细无力或结代。
辨证
心气不足,鼓动无力,故见心悸气短,脉细无力或结代,神疲体倦,心气不足,卫阳不固则自汗出。心气不足,气血不得上荣,故面色淡白。心气虚,中气不足,胸中气机不畅,故胸闷不适。
治法 补心气,安心神。补心 益气 安神
方药 养心汤加减。
黄芪、党参、白术、茯苓、酸枣仁、柏子仁、甘草等。心悸、气短、自汗,胸闷不适,神疲体倦,面色淡白,脉细无力或结代。
一周热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