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种维生素片怎么吃,什么时候吃最好?

2021-01-13 10:40发布

付费偷看设置
发送
2条回答
海绵
1楼 · 2021-01-13 11:16.采纳回答

你好,复合维生素一般建议餐后服用,有些可直接吞服,部分需要咀嚼,而且具体的用法用量,因品牌、人群(如孕妇、婴幼儿、中老年等)的不同而差异较大,请以产品说明为准,也可结合自身情况进入综合维生素产品专区查看服用方法:

综合维生素产品专区:

水灵
2楼-- · 2021-06-08 15:31

自维生素片诞生以来,在专家与商家的大力推广下,大众都形成了这样一种思维:维生素片能够补充人体每日所需营养,对人体有多种好处。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将各类维生素当作日常保健品服用。

u=625648220,332639477&fm=26&gp=0

平时工作压力大、经常出差的人,他们每日三餐的食物没有办法保证食物的多样化。从而,从食物中摄入的维生素量不达标,陷入亚健康的状态。这时可以适当补充一些维生素片。

然而,对于普通人来说,真的有必要天天补充一片维生素吗?

(图源:摄图网)

到底维生素片该不该天天吃?

一项历时6年8000多人的大型研究调查,研究者将这8000多名志愿者分为两个部分,其中安排一部分的志愿者服用维生素C、E、β-胡萝卜素等维生素胶囊,剩下的另一部分人则服用无效的对照胶囊,并在实验开始前及结束时分别评估这些志愿者的身体健康状况、生活质量。

研究调查结果发现,服用各类维生素胶囊的这一部分人,患上心脏病、癌症的几率与服用无效对照胶囊的人差别不大,前者有30.5%的人患病,后者30.4%的人患病。

可见,每日服用维生素片不但对人体健康状况毫无影响,而且还耗费消费者们大量钱财。

此外,另外一项研究结果表示,维生素作用效果因人而异。对部分人来说,维生素片对人可能有害而无益。维生素的补充剂有可能会提高癌症的风险几率,含有维生素C、E、β-胡萝卜素等的片剂能使人患上最严重的皮肤癌(恶性黑色素瘤)的风险提高好几倍。

当然,维生素片的利与弊也不能一概而论,应该从不同的人群、个体身体状态而定。

对于正常的健康人来说,只要日常饮食保证食物的多样性,就能够有效地满足我们人体维生素的日常所需。因而,没有必要浪费大量钱财长期吃维生素片。

但针对于饮食不规律、挑食偏食、工作压力大、抽烟酗酒等获取维生素途径困难的人;孕妇、病人以及老人等特殊生理周期、维生素需求量大的人,则需要借助维生素片剂补充身体所需营养,同时也应注意服用各类维生素片的注意事项。

服用维生素片应注意什么?

除了从食物中能获取相应的维生素,也有不少人会通过服用维生素片补充身体需求。然而,想要服用后的维生素在身体发挥作用,应注意以下事项。

维生素A能够将视黄醇转化为视黄醛。服用维生素A时应禁止喝酒,因为酒精成分代谢时会抑制视黄醛的生成,影响视循环以及男性精子的生成;米汤粥中含有脂肪氧化酶,能够破坏溶解脂溶性维生素,因此服用维生素AD时应忌之;服用B族维生素时应忌食鱼类、高纤维物质、萝卜、茄子、黄瓜等物质,这些物质都会妨碍B族维生素的吸收;维生素E应忌海产品;服用维生素K时不要与能够阻碍血液凝固的食物同吃,如黑木耳等。

一般地,饮食均衡的人不需要额外补充维生素片。对于需要额外补充维生素片的人群,每日服用量应严格遵照医生的指导,进行合理的补充。

维生素的补充是一个长期、规律的过程,在补充维生素的同时也不可忽视日常膳食的均衡。维生素片一旦过度服用,会出现腹泻、腹痛、出血、继发性缺乏等症状,这时应及时前往医院诊断治疗。

微信群和朋友圈里流传着一篇声讨维生素片的文章,题目叫《维生素片竟致癌!科学家揭露这个90年来的残酷营销骗局》。文中列举了诸多证据,尤其是2013年权威的学术期刊《美国内科学会年鉴》上发表的《够了!不要在维生素和矿物质补充剂上浪费钱了》的文章,来抨击维生素补充剂产业。为了方便懒得看完全文的读者,我们先把结论放在前面:那篇文章除了用语激烈之外,事实部分基本上是准确的。

平心静气地说:如果因为身体状况或者生活方式特殊而无法从食物中获得某些种类的维生素或者矿物质,那么服用补充剂是有益而且必要的;但对于能够正常饮食的人们,服用补充剂不会带来健康上的好处,甚至可能增加某些慢性疾病的风险。

为了更好的说明这个问题,我们从维生素产业的历史发展说起。

美国FDA为什么放弃了

对膳食补充剂的监管权力

-+-

保健品是中国的用语,这个名词本身包含了“有效”的暗示,而在美国用的是“膳食补充剂”这个更为中性的说法。

在1938年的《食品、药品与化妆品法案》中,FDA具有管理膳食补充剂的权力。实际上,他们不认为在食品和药品之外应该存在这样一个特殊的类别。他们认为,如果宣称一种食物成分能够治疗、预防疾病,或者改善身体的结构与机能,那么它就是“药物”,就不能像食物一样随便销售。

基于这种认知,他们在1950到1960年代对宣称各种功能的“膳食补充剂”采取了几百次行动。然而,公众的需求使得他们的行动收效甚微,这个行业依然在扩张。

1973年,FDA宣布将实施一个新政策:那些“没有营养必要性”的补充剂,比如超过正常需求量的维生素,需要像药物一样经过批准才能销售;但因为它们毫无必要,所以将不会被批准。这一计划遭到了生产商和消费者的反对,而国会则“顺应民意”,在1976 年通过了《维生素矿物质修正案》。根据该法案,FDA不能“仅仅因为超过了正常需求量就把维生素和矿物质当作药物来管理”。

1989年,美国发生了色氨酸补充剂造成至少38人死亡的事件。当时的FDA局长大卫·克斯勒(David Kessler)认为这是一个契机,可以推动对膳食补充剂的监管。在1993年,他宣布不会批准膳食补充剂的任何功能,并且把维生素和矿物质之外的补充剂都当作药物来管理。这一打算受到了膳食补充剂行业的强烈反击。他们发起了波澜壮阔的群众运动,把“捍卫人民食用膳食补充剂的权利”作为诉求。“捍卫人民XX的权利”这种政治正确的口号,使得权利包含的内容在科学上是否合理变得无关紧要。

1994年末美国进行了国会选举。在竞选中,议员们充分感受到了广泛民意的压力,之前在国会里最强烈反对膳食补充剂的议员们,最终也选择了妥协。

膳食补充剂工业界起草了一个《膳食补充剂健康与教育法案》(DSHEA)。按照这个法案,膳食补充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都由厂家自己保证,不需要经过FDA的批准即可上市销售。FDA只有在获得“不安全证据”之后,才能禁止它的销售。FDA的监管职能,几乎只剩下了打击“不实宣传”,比如说宣称“天然产物”却加入了药物成分;或者宣称“防病治病”。厂家不能宣称“疗效”,比如“治疗骨质疏松”;但是可以宣称能影响“身体结构与功能”,比如“有助于增加骨密度”。

这个法案大大削弱了FDA对膳食补充剂的监管权力,很多人认为难以通过。精明的法案起草者选择了临近国会选举的时候闯关,结果获得了成功。此后,美国的膳食补充剂行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厂家不需要FDA认可就可以宣称产品的“功能”,只需要声明该功能“未经FDA审查”以及该产品“不用于诊断、处理、治疗或预防任何疾病”即可。而安全性,FDA根本无力去审查,只要不吃出立竿见影的危害,FDA很难发现。

中国对保健品的监管

又如何呢

-+-

中国目前实行的是“先审批,后上市”的流程——不仅是产品“安全性”和“有效性”要经过审批,生产厂家也要经过审批。也就是说,要把一种保健品在中国上市,其实比在美国上市困难得多。只不过,在美国上市了厂家也不能直接宣传“功效”,而在中国,只要被批准上市了,就可以十倍百倍地夸大“功效”,而很少被追究。更有甚者,许多没有获得“保健品资格”的食品,也大肆宣传“保健功效”,而并没有被追究。

也就是说,在法律上,中国食药监对保健品的监管权力远远比美国FDA要高,但在现实中,包括维生素在内的各种补充剂,在中国的虚假宣传远比美国严重。

维生素是营销骗局

还是健康保护神?

-+-

尽管维生素在美国是巨大的产业,年销售额高达几百亿美元,大量美国人也都或多或少在服用,但美国的权威机构从来没有对维生素补充剂的“功效”进行过背书。

不管是NIH(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膳食补充剂办公室”,还是各行业机构、著名大学,在对公众宣传中,都是主张“通过多样化的饮食获得均衡的营养”“没有证据表明额外补充膳食补充剂有益健康”“过量补充膳食补充剂可能增加风险”。只不过,这些科学的结论在长期以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有益无害”的潜移默化之后,被广大的消费者无视了。

即便是膳食补充剂行业不再宣称“功效”,或者在“功效”之后声明“未经FDA审核认可”,消费者依然抱着“宁可信其有”的心态去补充。

对于普通人,

补充维生素有害甚至致癌吗?

-+-

在那篇《维生素片竟致癌!科学家揭露这个90年来的残酷营销骗局》,最惊悚的内容是“致癌”:1994那项29000名芬兰男性的调查,结论是“服用维生素补充剂的比起不服用的人更可能死于肺癌或心脏疾病”;2004年那项17万人的研究发发现“服用维生素者死亡率高出6%”。

实际上,关于维生素等膳食补充剂与癌症、心血管疾病以及死亡率等公共卫生指标之间关系的调查很多,有的显示服用补充剂能降低发病率,有的显示没有影响,也有的显示会增加发病率。那篇朋友圈的文章,只是挑选了“增加癌症发生率”的研究,再把“服用维生素补充剂的人群中在调查期间发生癌症(或者死亡)的比例更高”解读或者暗示成“服用维生素补充剂导致了肺癌发生(或者死亡率增高)”。需要强调的是,流行病学调查只是发现“相关性”,而不能说明“因果关系”。

比如说,服用维生素补充剂的人群中发病率更高,完全可能是因为“身体状况不那么好的人更喜欢服用补充剂,而不服用补充剂的人身体状况更好”。也就是说,“服用维生素补充剂的人群发病率高一些”这个现象,原因可能是“服用补充剂的人群其整体健康状况本来就比不服用的人群要差,而不是“服用补充剂导致了发病率更高”。

另外,“死亡率高出6%”,实际上差别并不大。这个数字的含义,打个比方说,是在调查所涵盖的几年中,不服用补充剂的人群中有1%的人死亡;而服用补充剂的人群中,有1.06%的人死亡。这个死亡率的差别,比起每天吃猪肉增加的癌症发生率还要小一些。

关于维生素补充剂与癌症风险的关系,严谨客观的总结是:没有充分的证据显示服用维生素补充剂能够降低癌症的发生率;在某些研究中,服用维生素补充剂的人群中某些癌症的发生率甚至还要高一些。

读者想要的“会”还是“不会”,“吃多少会致癌”之类的问题,是不可能有明确答案的。任何试图给出明确答案的说法,都是在制造谣言。

对于普通人,

该怎么对待维生素片呢?

-+-

既然前提是针对“普通人”,

那么结论非常明确:不吃。

不仅是维生素片,其他的“保健品”或者“膳食补充剂”,也不需要吃。如果你能做到饮食多样化、营养均衡,那么不需要补充;如果你做不到,那么你也不见得能够搞清缺乏什么、缺多少,补充也还是盲目的,并不能解决营养不均衡的问题。那么,什么人是需要补充的“非普通人”呢?经过医生确诊,清楚你缺乏什么维生素(或者其他营养成分),并且通过调整饮食结构依然无法解决的人。除此以外,都是前面所说的“普通人”。


一周热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