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吃什么药好?

2021-01-13 10:50发布

付费偷看设置
发送
2条回答
好的部分
1楼 · 2021-01-13 11:09.采纳回答

你好,心脑血管疾病是中老年人的高发疾病,主要原因是长期的不良饮食生活习惯(如高脂饮食和少食蔬菜水果、吸烟、喝酒等);同时随着身体衰老,对血管内脂质的清除能力下降,导致血液粘稠,血管壁增厚硬化。中老年人一旦患上这类疾病,就很难治愈,会伴随终身,所以应重视前期的预防。主要做好如下两点:

一、改变饮食生活习惯

戒烟酒,饮食以清淡为主,少吃高脂、高糖食物,并多吃粗粮以及新鲜蔬菜。同时,劳逸结合,适当锻炼,避免过于肥胖。

二、服用降低血液粘稠度和软化血管的营养剂

随着身体衰老,血管的清脂能力下降及血管壁增厚硬化,是一个必然过程,仅通过生活饮食很难达到预防效果。因此,还须搭配降低血液粘稠度,软化血管的营养剂。具有这类功效的产品有很多,如深海鱼油、卵磷脂、丹参片、亚麻籽油、葡萄籽等,但一般建议选择深海鱼油、卵磷脂即可。深海鱼油可降低血液粘稠度,防止血管壁增厚,堵塞血管;卵磷脂可溶解沉积在血管壁上的脂质垃圾,有效软化血管,防止血管堵塞、变硬;二者搭配服用,效果更佳。

预防心脑血管疾病产品专区:

给生活比个耶
2楼-- · 2021-03-23 15:48

50岁的王阿姨最近刚刚体检,体检报告提示血糖、血脂、血压、体重都在正常范围,唯一的问题就是颈部血管有一个小斑块,想起邻居李大爷前阵子刚得了脑梗死,这可让她十分担心,李大爷告诉她医生给他开了阿司匹林,说是可以预防脑梗死,她要不要也吃上,反正也上年纪了,未病先治,强身健体。

QQ截图20210319090450

王阿姨认为是药三分毒,她十分纠结,于是拿着体检报告单来到我们的脑血管病筛查门诊。

“这个药真的这么神奇吗,有没有副作用,我要不要吃?”

下面,就让我和您聊聊“阿司匹林”的那些事儿。

阿司匹林是什么药?

阿司匹林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解热镇痛药,后来发现可以抑制血小板的聚集,预防血栓形成,因此广泛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至今已有百年历史。

阿司匹林是否百无一害?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阿司匹林有预防血栓的作用,因此也增加了出血的风险,大多数情况下会引起不致命的消化道出血(主要是胃和小肠),但出血也可能发生在其他部位,以脑出血最为严重。

服药后的出血风险因人而异,例如那些本身有消化道溃疡的,就比其他人更容易出血。

李大爷吃的阿司匹林我该不该吃?

阿司匹林用来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可分为二级预防和一级预防。

二级预防是“预防复发”,是指曾经已经发生过如冠心病、脑卒中等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的人群,采取有效措施,如口服小剂量阿司匹林来预防或者改善心血管疾病的复发或者病情加重,比如李大爷,需要规律服用。

一级预防是“未病先防”,是指未患有冠心病、脑卒中等的人群,口服小剂量阿司匹林来预防此类疾病的首次发生。

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疾病的二级预防地位仍不可撼动,但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进行心脑血管的一级预防。

哪些人可以吃阿司匹林进行心脑血管疾病一级预防?

40~70 岁成人,初始风险评估时缺血性心脑血管的10年预期风险≥10%,且经积极治疗干预后仍然有≥ 3 个主要危险因素控制不佳或难于改变,可以考虑服用阿司匹林降低该类疾病风险。

主要危险因素包括:

(1)高血压;

(2)糖尿病;

(3) 血 脂 异 常;

(4)吸烟;

(5)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一级亲属发病年龄<50岁);

(6)肥胖;

(7)冠状动脉钙化、狭窄,脑血管狭窄。

哪些人不建议吃阿司匹林进行心脑血管疾病一级预防?

年龄 >70 岁或 <40 岁的人群:还没有足够依据推荐这些人群进行一级预防,需咨询医生或药师进行个体化评估;

高出血风险人群:正在使用增加出血风险的药物,例如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糖皮质激素、非甾体抗炎药物等,有胃肠道出血、消化道溃疡或其他部位出血病史,年龄 >70 岁,血小板减少,凝血功能障碍,严重肝病,慢性肾病 4~5 期,并未根除的幽门螺杆菌感染,未控制的高血压等;

经医生评估出血风险大于血栓风险的患者。

对王阿姨来说,除了颈部血管的斑块,没有其他危险因素,因此不必吃阿司匹林,建议定期来脑血管病筛查门诊复查。阿司匹林虽是百年老药,但并不是保健品,用药需谨慎,请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脑血管病筛查门诊

脑血管病筛查门诊主要是对脑卒中危险人群进行全面、系统和连续性的动态筛查及评估,通过对危险因素进行管理、指导和预防,减少脑卒中的发病或减轻发病后病情。

适宜人群:

1.有脑血管病家族史,患有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及房颤的患者;

2.有不良生活习惯的人群,如吸烟、饮酒、饮食不均衡、起居不规律、缺乏体育锻炼等;

3.经常头晕头痛,记忆力下降的人群;

4.长期从事紧张工作的人群;

5.6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

6.其它需要做脑血管病筛查的人群。

脑血管病筛查门诊对经筛查属于脑血管病高危风险的人群,通过进一步的脑供血及脑血管检查,结合其它因素进行综合评估,给予相应的预防与干预方案,最大程度预防脑血管病的发生。

如果您合并以下疾病

请您及时评估卒中风险:

高血压、冠心病、肥胖、吸烟饮酒史、年龄(男>50岁,女>55岁)、糖尿病、高脂血症、颈动脉斑块或狭窄、有明确的脑血管病家族史。

明确高危因素、做好预防:

对于脑梗死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来说,不同病因,临床预防策略有显著不同。需根据筛查病因做好缺血性脑血管病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预防。对脑出血患者,应加强血压等高危因素的筛查和控制。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快,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成为越来越多的人关心的事。有发生心脑血管疾病危险的人群,医生往往会建议服用阿司匹林与他汀类药物进行预防,华子遇到关于这两种药物的咨询也是最多。大家都想知道,为什么预防心脑血管疾病要吃这两种药呢?会有什么副作用么?

一、阿司匹林与他汀类药物是一对“好搭档”

大家可能会发现,在患了冠心病、心肌梗死、脑梗死、下肢动脉血栓等血栓相关疾病,或是有这些疾病潜在风险时,医生往往会建议长期服用阿司匹林与他汀类药物。这是因为这两种药物可以起到很好的协同作用,共同预防严重的疾病事件发生。

血栓性疾病最主要的病因就是动脉发生了粥样硬化,这是因为血液中的脂质(主要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进入了血管内膜之中,形成了硬化斑块。如果不加控制,硬化斑块会逐渐生长,血管内径就会变得越来越狭窄,血流也就越来越少。斑块表面粗糙,不像正常血管内壁那样光滑,容易聚集血小板形成血栓。而且斑块本身也不稳定,容易发生破溃,释放出其中的脂质物形成栓子,堵塞小动脉。

所以针对血栓形成的原因,服用阿司匹林与他汀类药物就可以很好的预防。阿司匹林能抑制血小板的活性,阻止血小板在斑块表面聚集,可以预防在血管内产生血栓。以全球各大型临床试验数据的荟萃分析,服用阿司匹林可以使心肌梗死、脑卒中的总体发生风险下降约15%。而且对于高血压、糖尿病、血脂超标者,患病风险下降超过了25%。

他汀类药物可以降低血液中的脂质浓度,阻止斑块生长的进程。而且除了降低血脂之外,他汀类还能稳定血管内膜,预防斑块破溃,增加斑块密度,使血管斑块体积减少,有逆转斑块的作用。有研究证实,当血中LDL-C浓度下降到2.0mmol/L时,脂质进入血管内膜的进程就会停止,当LDL-C下降到1.8mmol/L时,脂质就会从内膜中逆转回血液。

二、长期服药的必要性

他汀类药物只能使斑块有限的逆转,因为血液中的LDL-C进入血管内膜之后,会被巨噬细胞吞噬,形成泡沫细胞,而泡沫细胞无法被清除。所以说,动脉发生了粥样硬化之后,不能完全治愈。需要预防疾病的发生,就需要长期服药进行控制。

绝大多数人服用阿司匹林,每天100毫克的小剂量就可以很好的抑制血小板的活性。但是人体每天会源源不断产生新的血小板,如果停止服用阿司匹林超过48小时,那血栓的危险程度就会恢复到未服药的水平。所以阿司匹林,需要每天定时服用。同理,他汀药物也是如此,需要每天按时服用,才能产生抑制血脂,逆转斑块的效果。

三、关于药品副作用

最近一段时间,有很多人问华子,听说阿司匹林走下了“神坛”,他汀类药物也被“专家们”抵制。华子告诉他们,这只是某些人对近期的一些临床试验产生的误读,以及不明真相的人散布的谣言。在我国以及世界其他国家,阿司匹林与他汀类药物仍然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两大“基石”。有发生疾病风险的人们需要服用进行一级预防,已经患过相关疾病的人们复发的风险非常高,更需要服用进行二级预防。

阿司匹林与他汀都有副作用,阿司匹林主要为消化道黏膜损伤及凝血障碍,他汀类药物则可能导致高血糖与肌病。但是对于心脑血管疾病高风险的人们来说,服药的获益大于风险。而且在服药过程中,副作用的风险可以监测,也可以得到良好的控制。只要听从医嘱,多注意胃肠反应及定期检测肌酸激酶,发现问题及时干预,大多数人不会发生难以耐受的不良反应。与发生心肌梗死、脑梗死等严重疾病相比,药物的副作用的损害要小得多。

所以,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预防发作,以及发作过相关疾病的人群预防复发,还是离不开阿司匹林与他汀类药物这两大“基石”。但用药之前应由医生进行评估,不要自行服用。


一周热门 更多>